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03 点击次数:200
朱元璋从一名普通的放牛娃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帝王,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缩影。作为所有开国皇帝中身份最为卑微的,他的人生经历相当非凡。他曾为地主放过牛,经历过乞讨的生活及当过和尚,因此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理解与体会。这种低微的出身,使得朱元璋在很多方面的操作与其他帝王迥然不同。接下来,便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位“老朱”与众不同的作为。
在登基之后,朱元璋始终秉持着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,他几乎天天都忙于政务,处理各类繁琐的事务。因此,他十分厌恶大臣们在上奏折时言辞啰嗦,尤其是那些拐弯抹角、冗长复杂的表述。然而,命运的安排总是捉弄人,恰好有位大臣冒犯了他的忌讳。洪武九年,天灾频频,朱元璋便召集大臣们上折子,建议朝廷政策是否需要改进。此时,刑部侍郎茹太素提交了一份字数过万的奏折。
作为一位勤奋的皇帝,朱元璋对于所有奏折都非常用心,当他看到这厚厚的一摞奏折时,不禁感到头疼。不过他还是耐心地让中书省官员王敏为他朗读,希望能从其中听到一些建设性的意见。可是过了很长时间,王敏仍然没有进入主题,读到近两万字时,朱元璋心中愈发焦虑,疲惫感涌上心头,甚至愤怒使他的血压飙升。最终,他将茹太素叫来,毫不留情地怒斥了一番,顺势还给了他五十大板。虽然发泄过后情绪稍有舒缓,但在接下来的审阅中,朱元璋确实发现了几条有价值的建议。第二天,朱元璋便下令规定,官民如有言论上奏,必须言简意赅,不可繁琐冗长,若是过于繁琐者将被追问。由此之后,大臣们的奏折简明了许多,工作效率也得以显著提升。
展开剩余52%不仅如此,朱元璋在发出圣旨时也特别注重通俗易懂。有一次,由于东海屡遭倭贼侵袭,地方官员上奏请示该如何应对,朱元璋下的圣旨内容直截了当:“奉天承运,皇帝昭曰,告知百姓们准备好刀子,若这些家伙真的来了,杀了再说。钦此。”还有一次,朱元璋对朝鲜王的圣旨也是十分畅快:“去年姓韩的使臣四月方到,竟有此迟延,因为风潮不利?我的指挥使问他,连汉儿言语(汉语)都不会,竟我将这高丽人绑了扔入水中,让宰相朝他唾了三口,连汉语都不懂,真是无见识。”这样的圣旨显得尤为亲切,亦可视作白话文的先驱者。
有些人认为朱元璋如此直白的圣旨,是因为他的文化水平不够高,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观点。康有为曾对朱元璋的书法做过评价,称其“字雄强无敌,虽笔画稍欠法度,然雅拙中不乏挺拔之气”。朱元璋下这样的圣旨,正是希望让百姓能听得懂、明白,同时避免官员的曲解与误导。
朱元璋对待手下官员的严苛态度是自古皆知的,他还规定每三年进行一次绩效考核,称之为京察。考核过后,朱元璋通常会将合格的官员聚集在一起,优秀的则可以坐着享用美食,而不达标的则只能站在一旁观看。这一规定也造成了不少官员因饥饿而晕倒的趣事。
作为一位开国皇帝,朱元璋以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,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政权。在此,最后附上三个版本的朱元璋画像,你认为哪一个更为真实呢?
发布于:天津市